“我和妻子在外地打拼,每年暑假都是我们最头疼的时候,家里老人辅导不了孩子写作业,现在社区办起了免费托管班,线日,说起暑假期间社区办的免费托管班,许昌市建安区新元街道镜湖社区的居民陈晓炎感激地说。
刚进入暑假,建安区2025年“暑期公益托管”服务就已启动,涵盖全区33个暑期托管点位、上千个托位,为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素质拓展、心理关爱等一系列丰富优质的暑期托管服务,让孩子假期有好去处,让家长更放心。
为了让孩子们度过安全、充实、快乐的暑假,建安区整合资源,通过“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编织了一张覆盖全区16个乡镇(街道)的公益托管网络。
在区级层面,建安区委宣传部、区总工会、区文广旅局等形成合力,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图书馆、职工之家等场地资源,打造标准化托管示范点,变分散资源为系统合力;在乡镇(街道)层面,建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制订方案、调配志愿者资源,规范服务标准,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资源,实现托管服务全域覆盖;在村(社区)层面,各村利用党群服务中心等自有阵地,提供志愿服务和指导,将托管服务精准送到群众家门口,打造个性化“公益托管班”。
目前,建安区已布局33个托管服务点位,开设220余个班次,惠及上千户家庭,形成了“区级统筹示范、乡镇(街道)全面落地、村(社区)个性服务”的多元协同服务模式。
书墨飘香,一幅幅水墨画传递传统书画的独特魅力;指尖旋转,陶艺创作触摸非遗技艺的文化脉搏;鼓点飞扬,跃动着非洲手鼓的欢快节奏……这些生动场景,是建安区推动公益暑托服务从“看护型”向“成长型”转变的缩影。
据介绍,建安区创新打造“1+N”课程体系。其中,“1”是指定制化课业辅导,由志愿者针对不同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解决学习难题;“N”是指包含爱国主义教育、智力启发、体能锻炼、艺术熏陶、劳动实践N类特色课程。各点位充分结合在地文化优势和社区资源,融入非遗、书法、绘画、陶艺、体育健身等多元化内容。
同时,部分点位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等社会教育资源,推出“行走的课堂”,让孩子们在收获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本领增长、快乐成长”的双重目标,真正做到不负所“托”。
在建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许昌陶瓷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郑翔仆正在手把手教孩子们进行陶瓷制作。
“报名志愿服务的时候想着能够发挥专业优势,没想到真的选上了,感觉这样的志愿服务很有意义。”郑翔仆表示。
这样高效精准的对接,得益于建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的“点单式”志愿服务机制。这一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充分链接志愿服务资源,“线上线下”并进,实现供需高效对接。由乡镇(街道)、村(社区)根据辖区内暑期托管的实际需求“点单”,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接到需求后主动“接单”,并协同多家单位共同推进“配单”工作。
经验丰富的教师、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热心的社区骨干、身怀特长的专业人士——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因一份关爱儿童、服务社区的热忱汇聚一堂。
“我们将继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优化模式、提升质效,让暑托从‘解民忧’变为‘暖民心’的长效工程,助力青少年度过一个安全、健康、向上、富有意义的假期。”建安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史丽娟表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