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军工材料行业出现结构性复苏,数据显示中证军工材料指数单月上涨4.72%,超越军工(申万)指数1.05个百分点。铂力特和同益等中小企业涨幅突出,标志着随着“十四五”规划收官年临近,前期积压的军工需求逐渐释放,行业景气度回升预期增强。
在需求释放路径方面,2025年军工产业链的订单传导逻辑已经显著逆转。不同于以往由下游终端需求直接推动上游订单增长的模式,现在下游企业已开始优先排产和备产,随后将订单逐步向中上游延伸。这一变化意味着如钛合金、高温合金等上游材料企业虽面临业绩复苏节奏滞后的局面,但未来复苏的确定性却较为明确。航天防务领域的高景气度已明显带动石英纤维和复材加工等配套材料需求的回升。
尽管截至2025年3月5日,军工材料行业内23家企业中,有10家实现业绩增长,而13家面临净利润同比下滑的困境,整体净利润增速中位数为-14.43%。行业仍需面对需求波动与价格竞争加剧的压力,但随着军工订单集中释放的预期明朗,以及碳纤维等领域大额订单的落实,行业将迎来转机。
在技术创新方面,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突破为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领域带来了新契机。四川省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的成立,将有效推动该材料在军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等应用的批量化生产,实现30%-50%的减重和超越1200℃的耐温性能。同时,3D打印技术亦迈向批量生产 stage,在OPPO Find N5折叠屏手机中实现了钛合金铰链的应用,这标志着选区激光熔化技术的首次商业化运用。
随着高端材料在民用领域的渗透加速,军工材料行业的应用前景愈加广阔。碳纤维在无人机机体及C919大飞机上的应用,大大推动了高性能材料的需求。此外,随着商业航天的发展,对耐高温涂层和高导热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钛合金和PEEK材料因其轻量化特性,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被广泛应用。
当前,军工材料行业正处于周期底部向复苏的过渡阶段。陶瓷基复合材料与3D打印等技术创新,不仅极大重塑了军工装备的性能,也为消费电子及机器人等民用领域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的成长周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